“咱们在平时丢垃圾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分类,分别扔到对应的垃圾桶里……”在兴庆区前进街银华社区,孙晓琴正在给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今年 68 岁的孙晓琴是一名退休教师,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经常和垃圾分类宣传员和桶边值守人员们交流学习垃圾分类常识,积极参加各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垃圾分类“协调督导员”。
“既然成为了‘协调督导员’,首先要对垃圾分类的知识明晰于心,并且从自身做起时刻践行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孙晓琴告诉记者,垃圾分类的习惯她已经保持了近 10 年,家中摆放着五六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门口的柜子上也放着不同颜色的垃圾袋。“这些垃圾桶分别用来装不同的垃圾,套着红色垃圾袋的垃圾桶就用来收集废旧电池、坏掉的灯泡、过期药等有害垃圾的,套着黑色垃圾袋的垃圾桶是用来收集其他垃圾的……”孙晓琴说道。
孙晓琴不仅自己践行垃圾分类,还带动邻居、亲友们一起做好垃圾分类。孙晓琴所住的塞上骄子小区面积大,人口密集,很多老年人思想观念比较传统,这样的小区,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工作非常重要。孙晓琴作为垃圾分类“协调督导员”,除了每天 4 小时垃圾分类督导工作外,还会花费大量时间走访入户,和社区邻居沟通交流,慢慢感化和影响大家。看到有人扔垃圾,她都会第一时间迎上去,“你好”、“谢谢配合”时常挂在嘴边,大家高兴了,垃圾分类的工作也高效地推进了。
孙晓琴也常常会“碰壁”,不少居民不太习惯垃圾分类,认为垃圾分类给他们增加了负担。“面对个别人的质疑和抗拒,我也会难过,但是垃圾分类对小区、对每一户居民都有益,自己咬咬牙就坚持过去了。”孙晓琴说。
有人劝孙晓琴,退休了就享享清福别干督导员了,可是她不这样认为。在她看来,垃圾分类是一项很崇高、很伟大、很有意义的事情,她为自己是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而骄傲,为社区环境日益美丽有自己的一份努力而骄傲。
垃圾分类看似是一件“小事”,却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基层治理能力、文明水平的综合体现。作为分布在兴庆区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的社区垃圾分类“协调督导员”,有很多像孙晓琴一样的热心居民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让垃圾分类成为社区新时尚。
产品推荐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