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厨房,角落摆放着两只垃圾桶,一只桶里全是鸡蛋壳、菜叶等厨余垃圾,另一只桶里装着塑料袋和餐巾纸等。移步客厅,依然是两只垃圾桶的“高配置”。“我们家的垃圾桶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一只装会烂的垃圾,一只装不会烂的。”石智灵笑着说,垃圾分类其实说难也不难,他们早已养成了边丢边分类的习惯。
正如石智灵所言,漫步村巷之间,家家户户门前都放着一对垃圾桶,村道整洁干净,一路下来记者没有看到一个烟蒂、一张纸屑。村民房前屋后种满花草,锦鲤鱼池意趣盎然。同乐村党支部书记赵伟正说,现在村里垃圾分类的正确率达 97%,垃圾分类已经从以前的头号工作变为常规动作了。“我们张贴在村口的垃圾分类考核红黑榜,几乎一个月才更新一次,因为很难查到‘坏典型’。”
“垃圾分类,真的一点都不难?”记者笑着追问。这一问,一下子打开了赵伟正的记忆之门。
4 年前,以赵伟正为代表的村委干部每天都为垃圾分类头痛,村两委干部上门规劝,发动妇联干部、老年协会的力量挨家挨户宣传……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能用的奖惩措施都用了,结果垃圾分类情况好一阵、坏一阵,始终无法形成长效机制。“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很特殊,一定要有持续性,暂停一段时间就会前功尽弃。”赵伟正告诉我们,有一阵子,他经常被村民嘲笑是只管垃圾、不为村民谋福祉的“垃圾干部”。
垃圾分类,是一场改变农民生活习惯的持久战。怎样才能抓得好、真正抓出成效?
从村民家门口的一对垃圾桶身上,记者找到了线索:这些垃圾桶都有着一个特殊且唯一的编号。如 37—2,后面的“2”代表着这户村民,而前面的“37”则代表着该农户的联系党员。
“每只垃圾桶,背后有两个责任人,这就是我们推行的‘党建+垃圾分类’模式。”赵伟正说,农村是熟人社会,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由熟悉的党员带头联系村民,比较容易带动起来。2017 年,同乐村按照“就亲、就近、就便”的原则,由每位党员自己挑选 4 户村民,进得了门、说得上话、办得好事,进行指导监督垃圾分类。
于是,村里的每一只垃圾桶,就多了一个责任人。每天一大早,身穿红马甲的党员们入户检查垃圾分类的场景,成了同乐村的一道风景。“毕竟是熟人社会,我隔三岔五上门来做工作,村里人也不好意思不分垃圾。”党员吴金周说,他不仅要管好自家门口的垃圾桶,还要时不时去看看 4 家联系户的垃圾桶是否分类清晰。
一旦有村民垃圾分类不清,联系的党员也将被问责。党员石成文的一位联系户是他的叔叔,因为叔叔垃圾分类不清,石成文的党员量化考核分接连被扣。这下他坐不住了,第二天大清早就戴着手套去了叔叔家。“叔,你再不配合垃圾分类,我真的很难办,这样吧,你家的垃圾先别倒出去,我每天早上来帮你分。”这么一说,石成文的叔叔也不好意思了,此后每天都把垃圾分得清清楚楚。
“赵书记,我的保证书什么时候还给我?”党员石世传每次遇到赵伟正,常常会提到他的那份保证书。原来,每次村里、街道、县里组织检查垃圾分类,一旦有村民被查到,不仅要上考核红黑榜,还要手写一份保证书,并张贴在村口。
“不论是红黑榜,还是保证书,上面都有村民和对应党员的签名,这个压力很大的。”负责张贴保证书工作的项爱环说,最初的时候每个月要收到十几份,后来越来越少,今年完全绝迹了。如今,垃圾分类的保证书已成了同乐村的珍贵档案。
从干净到美丽,同乐村还在继续蝶变。“今年春天,村口的樱花开了,好多人来我们村玩,车子都停不下,都夸我们村漂亮。”陈燕仙嫁到同乐村有七八年了,是村子美丽蝶变的见证者。的确,如今的同乐村越来越像“网红村”了——借助浦江翠湖生态湿地这一地理优势,文旅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植物迷宫、卡丁车赛车场、康复养老中心等一批乡村振兴项目正在谋划之中。
产品推荐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