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香港面临的困惑、经验和教训

环卫新闻 7年前 (2018-09-14) 1884次浏览

在生活垃圾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的当下,如何应对“垃圾围城”的威胁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多年来,素有“东方之珠”之称的我国香港也一直在与垃圾分类“较劲”。这座面积小、人口多的繁荣都市,试图通过立法立规、宣传教育、模式创新等多种方式保卫生态环境的和谐。在这一过程中,有成效,也有挫败,尝试还在继续。
香港的经验,能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惜物减废,教育渗透
在地少人多的香港,垃圾处理主要通过堆填和回收再处理两种方式进行。其中,约 63%的垃圾以堆填方式处理。但是,平均每人每天弃置 1.3 公斤的垃圾,整个城市每天超过 9 千吨的总弃置量,给香港的垃圾处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为此,香港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结合社会环保组织的力量对民众、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让垃圾处理的正确方式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香港环境保护署在 2013 年公布的十年废物管理蓝图———“香港资源循环 2013-2022”,就以“惜物减废”为重点,制定了一个清晰的十年目标,建立“减费、收费、收集、处置及弃置”的综合管理系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推行了“绿在区区”计划,在全港每区都设立一个结合环保教育,同时又可以协助社区回收资源的设施,公开招标,由一些公益团体进行营办。
为了让居民对安全、卫生问题放心,项目推广了“干净回收”的概念。也就是说,回收的物料会经过筛选,确保干净整洁。收集之后一达到足够数量,就会尽快送去适当的回收再造设施进行循环再造,不会长期堆积。若在回收过程中发现尚可使用的东西,项目组则会送到相关服务机构,转送给有需要的人。

垃圾分类,其实是整体环保理念指导下的正常行为。因此,除了在单一环节上做文章,香港政府还特别注重年轻一代的整体环保素养。

从牙牙学语的幼儿时期,到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时代,香港环境保护署与教育局为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精心设计了程度各异的教育计划,旨在将环保理念“从娃娃抓起”。
源头分类,道阻且长
在“惜物减废”的号召之前,香港就意识到源头治理的重要性。
早在 2005 年 1 月,香港就推行了“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同时编写了《住宅楼宇废物分类源头指引手册》配合“计划”的运行。同年 12 月,香港政府又发布了《都市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大纲》,要求建立垃圾收集与分隔系统,解决回收物料的销路,以杜绝“分类收集、混合处置”现象。

改变从市民身边的垃圾桶做起。
据悉,“计划”推行了多种便民的回收设施,包括收集桶、挂墙架、多袋式收集袋(塑料袋、尼龙袋、帆布袋等)、盒子(金属盒、塑料盒、纸盒等)及其他垃圾分类回收桶。金属和塑料的回收主要采用三色分类回收桶和彩色胶带地面分区收集,废纸的回收可采用三色分类回收桶或者挂墙架。
香港环保业职工会理事长陈培浩坦言,市民在家里把垃圾分类,但由于欠缺回收渠道,结果可回收的物品最终还是当垃圾被丢弃在堆填区,反映出了香港目前垃圾回收配套的不足
试点收费,路在何方
诸多举措实行后,由于收效不如预期,香港政府也在不断尝试推行新的政策。
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酝酿,香港政府日前公布了都市固体废物征费的建议实施安排,向厨余、纸料和塑料为首的固体垃圾“开炮”。
届时,根据政府建议的垃圾“按户按袋”收费模式,市民须使用指定垃圾袋才可弃置废物,以一个 3 人家庭为例,每天使用一个 15 公升的垃圾袋,便须付 1.7 港元。此举最早有望于 2019 年下半年在全港实施。
同时,政府还要预防有人怕麻烦、或不在乎多付费,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混在一起,不进行分检分放的情况。黄焕忠建议,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罚款措施,对垃圾没有进行分类处理就丢弃的人,一旦发现就给予适当罚款告诫。而对于那些做得好的市民,政府也可加入一些奖励元素。
不管支持与否,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培养环保意识并非一时之事,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和长期的影响。


欣方圳香港垃圾桶站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咨询热线:13902465298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垃圾分类:香港面临的困惑、经验和教训
分享 (0)